找到相关内容12900篇,用时1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虚云老和尚对永明延寿思想的继承与发扬

    和合团结,于佛教的发展关系至大,不同宗派,不同山头,不同法门,不同传承,僧人居士之间,可以求同存异,和而不同,但绝不能互相攻击拆台,应该圆融会通,互相护持,共创中国佛教的美好未来;唯有如此,中国佛教才能...

    黄公元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9475194093.html
  • 如何从“看”中回归生命的源头

    注意力,收摄住心猿意马,放下对过去未来的牵挂,全然地活在当下,向上参究中道佛性。一旦豁然贯通,前后际断,疑情焕然冰释,顿悟本来面目,本地风光,从此离苦得乐,逍遥自在。虚云和尚的这种起疑情看话头的方法,是...

    魏建中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9480294133.html
  • 问:人涅槃之后的境界怎么样?

    问题也没有办法用譬喻、数目来表示,因为涅槃不是依靠俗世的任何事物形成的。 非已生、非未生、非当生、非过去、非现在、非未来;非前五根所能识别,涅槃超越有漏世间的一切对待,涅槃是“言语道断,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12/08235395021.html
  • 永明延寿的乘戒兼急观

    以饶益有情为核心,不同于小乘局执事相戒,对于具体事相戒可以变通开济。   其二:受戒之后毁犯益多,怎么办?《受菩萨戒法并序》指出,受菩萨戒的关键是要“发菩萨心,四弘誓愿,并彻未来际,摄化有情”,四...

    孙劲松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15281995094.html
  • 藏文佛学典籍的整理和研究略述

    继承和发展创新藏族文化,为未来做准备,就要从事、加强藏族传统文化的研究。   本文责任编辑 央 珍   中国藏学 2008年第3期 ...

    阿旺华丹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8020695207.html
  • 法界缘起论

    一切有部主张“三世实有”,即认为因缘而生的一切法,不仅现在实有,而且过去、未来也是实有的。而大众部的各派一般都比较偏重于说“空”,对现实世界持否定的态度,例如一说部主张“诸法俱名论”,认为世间法、出...   第九,十世隔法异成门。这是从时间性的角度来讨沦无尽缘起,所谓“十世”,是指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,而此三世又各有过去、现在与未来,如此合为九世,此九世不出当下之一念,总别合论故云十世。在法藏看来...

    洪修平 陈红兵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55195628.html
  • 临济宗的祖庭——海会寺

    祖法演)言,白云师翁平生疏通无城府,顾义有可为者,踊跃以身先之,好举拔贤能,不喜附离苛合,一榻萧然,危座终日。曾谓待者曰:衲子本份,以穷达得失移其所守者,未可语道貌岸然也。   海会寺在守端未来前,...味甜,相传人饮此水后,能激发智慧,聪明开悟,故称聪明泉。寺内有一株千年罗汉松,树龄约1300余年,树高近10米,树围近9米,苍劲古朴,她证实了海会寺千百年来的兴衰,向人们倾诉着海会寺的过去,现在和未来...

    妙慧 周会明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110095766.html
  • 法相唯识学

    持大乘六度,求无上菩提,利益众生,将于未来成就佛果;以上三种,统称“三乘”,由于这三乘一定会相应达到阿罗汉、辟支佛、菩萨(或佛)的果位,故又分别称为“声闻定姓”(定性声闻)、“缘觉定姓”(定性缘觉)和...

    洪修平 陈红兵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110795791.html
  • 即身成佛心要[罗珠丹巴活佛讲授]

    生抵达佛地。   不要说成佛,我们就是仅仅证得一个登地菩萨,功德就不可思议了。经典上讲,即使是初地菩萨,就能于刹那间遍行一百佛国,刹那间能用自身光明照亮百佛世界,刹那间能了知过去及未来百劫发生的事,...

    洛桑成列·确吉坚赞(罗珠丹巴)仁波切讲授

    |道次第|成佛|密宗|空性|双运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10/10/15174795896.html
  • 中国佛学的人文精神

    延长为包括过去和未来的“三世”,把人生美好的理想放到了现世之外遥远的来世,但正是这种对人生内涵的扩大和对道德行为自作自受的强调,确保了佛教为善去恶道德说教的威慑性及其人生理想的恒久魅力,也正是这一点,...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,值得我们很好地继承和发扬,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在现代社会确立或找回自我,丰富并充实人生,而且对佛教在现代及未来的发展,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从近现代佛教的历史发展来看,自太虚法师...

    洪修平 陈红兵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2/07030096044.html